Sunday, September 07, 2008

记者,就是劳工

这是黄创夏的文章,读了。。。有一种想哭的感觉。

一位新聞前輩,約五十歲就在二○○八年初,向他工作二十多年的報社遞出了退休申請,他,要去追求新的媒體天空。

何必如此呢?這位前輩身處大報系中,早已不在負責編輯與採訪的工作,是一個受報社重視,同仁敬重的總主筆層級,每天看書、讀資料,四處喝咖啡尋靈感,每個禮拜,大筆一揮,寫篇數百字的社論,錢多、事少、日子爽,何必要離去?

前輩這樣說,「過去,新聞工作是一個使命志業,是一種知識密集產業;現在,新聞只是一種商品工業,僅僅是一種勞力密集產業!」這位前輩說,他每天進到報社內,只感受到一種沉默、趕工的死氣,和他剛進新聞事業時的那一種活力,有如天差地遠,看了難過,也改變不了什麼,不如歸去!

過了幾個月,這位前輩找我喝點小酒,聊及近況。他到一個頻道放在100台之後的小頻道工作,該頻道人員不多,但個個有活力,反正,收視率不高,也不計較收視率了,大家每天歡笑聚在一塊兒動腦筋,搞創新,快樂過活。這個頻道規模小也有好處,收支要平衡並不難,小國寡民,自在逍遙。

接下來,這位前輩想要試網路,但他感歎生不逢時,打打字也就罷了,年輕時不懂電腦,現在要學,總是吃力,但他也預言,新聞的下一個桃花源‧絕對是網路上,只不過,現在,還沒有人真正找到了方向。

不論如何,前輩很清楚的體驗到:媒體,因科技轉化,不再有那個一篇文章六百萬人讀的美好時光了,一篇文章,能有六千人看到,就不簡單了。資訊已不再是獨佔資源,沒有靠龐大體系才能生產的大眾媒體非存在不可的社會必要性。

勉勉強強想挽留那個已經逝去的時代,過大的規模,欠缺的資源,日益稀少的人力,一個人當五個人,甚至六個人在用,一切,都僅是「生產線」的一環節;新聞,怎麼還能承載知識?記者,又怎不淪為是單純的「勞力密集工人」呢?這樣的真相,記者,難道還能活在幻覺中,自居是知識名流嗎?

繼《中國時報》大裁員後,坊間又盛傳,在半年內,還有某大報系將要裁員近千人‧‧‧謹以此文,分享給那些還在「生產線」徬徨掙扎的舊友們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 comments:

eefui said...

搞不好,在不久的將來,這些記者勞工還會慢慢被外勞取代哪...

悦子 said...

能够坚持下去的,就只是那一股热忱、毅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