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April 07, 2008

老马该站在怎样的历史高度?


戴高乐是法国第五共和之父,他带领法国打败纳粹德国,更重建法国的光荣。他掌权时权力之大有如帝王,但下台后的退休生活非常的单调,除了偶尔到国外旅游与接见宾客外,每天的行程几乎一样,散步、写回忆录、看电视。
他的接班人是亲信庞毕度,戴高乐也视庞毕度为戴高乐主义路线的继承人。但是因为政治风格的不同,当庞毕度取代戴高乐后,变成了戴高乐主义的“叛徒”。
评论人王健壮称许戴高乐的伟大在于:“被继任者背叛,眼睁睁地看着戴高乐时代走入历史……但他仍然隐居老家埋首写他的回忆录;他虽然是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政治人物,但即使他的使命未了,甚至他的使命受挫,他也从来不曾对现实反扑”。
当戴高乐逝世,庞毕度悼念他说:“戴高乐死了,法国变成了寡妇。”
李光耀是新加坡开国元老,在新加坡的历史地位无人能出其右;他说过,如果继承人做得不好,想改变他定下来的东西,他会从坟墓里跳出来的。
他曾在媒体访谈中说:“我花一辈子的时间来建设,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它。”
84高龄的李光耀退而不休,每天不但看书还上网,到各国访问,也是新加坡内阁资政,时常高调发表意见。
不论李光耀在任何位置,他永远都是新加坡的大家长。
相对戴高乐的“不争不诤”及李光耀的“必争必诤”,前首相敦马哈迪在2003年交出执政22年的棒子后,当阿都拉政府停建美景弯桥后,就不断批评接班人阿都拉。
83岁的敦马争的是什么?诤的又是什么?
敦马与阿都拉政治风格不同,但冲突却延绵了两年之久,且演越演烈,显然这中间还牵扯了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的权力斗争与巫统内部不同派系,争夺有限资源分配的纠葛。
两年里,敦马的批评、质问与爆料越来越尖锐,只有这届大选幼子慕克力获委上阵后稍稍沉默,但选后国阵遭遇重挫,敦马又继续开炮了!
如果以2008年3月8日为分水岭,之前敦马主要抨击是阿都拉的政策与用的人,其角色是巫统内不满政府政策派系的共主;而这之后敦马的批评已是在逼宫,角色是巫统内不满阿都拉领导派系的共主!
既然敦马已表明没兴趣再当首相或党主席,那么他争的是什么?相信,敦马要的是找回他在1987年党争后建立的“新巫统”,一个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建设,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它或改变它的政党。
这一点,巫统党主席阿都拉“孰可忍,孰不可忍”,保持了两年优雅的沉默后终于反击了。
阿都拉挑出“司法危机”和“茅草行动”来反击敦马,一句“若有证据执法单位可档案调查”及“马哈迪须负责”,预示了两人的决裂已无圜转余地。
未来,恐怕不只是口舌之战,而是两方阵营互揭疮疤,竞挖内幕的斗臭斗垮之争了。
两年前,敦马与阿都拉曾有“双雄会”,事后马哈迪说:“阿都拉告诉我,自我发表那些言论后,我已经非常的不受欢迎,而他也同样失去声望,最后得利的将是安华和哈迪阿旺。”
的确,不论敦马的批评是为了爱国爱党,或为了私人原因,“马哈迪效应”冲击了阿都拉政府,更令国阵受重挫,也令选后巫统及国家局势,一直动荡不休。
这让人想起了李登辉。
李登辉担任过总统及国民党主席,他卸任后对国民党的攻击及所作所为,依党纪的观点看早已超过应开除党籍的程度。但是,就像国民党前考纪会主委陈庚金说的:
“李登辉的言行对国民党已经造成伤害,但是因为他与一般党员不同,要考虑到他被开除的后果,这种情况是国民党的家门不幸。”
退休后的马哈迪,究竟该站在怎么样的历史高度?这该是敦马喋喋不休之余,也该好好思考的。

2 comments:

eefui said...

我看見了父愛,你沒有看見嗎?

逆风说话 said...

看不到。。。

我只看到。。

溺爱!